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 农业机械化情况专刊

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典型发言

日期:2021-04-27 作者: 来源:农机化司 【字号: 打印本页

农业机械化情况  2021年第8期 

  编者按: 414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四川、新疆等9个省区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现将典型发言材料予以刊发,供各地交流学习。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步伐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河北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实化政策举措,持续加快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步伐 

  一、领导高度重视,推动农机化创新发展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发展,把农机装备产业列为2020202212个省级主导产业之一强力推动,要求全面提升农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水平。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对农业机械化及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许勤省长提出:农机专业化、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竞争力的标尺,要拿出专项资金,加快农机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按照省政府要求,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工信、科技、财政、发改等部门参加的农机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省农业农村厅、工信厅、财政厅联合制发《河北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共同打造5大农机产业集群,构建7个农机装备产业链条,培育8个系列农机精品;制定了《河北省大力提升农业机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施方案》,明确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发展的任务目标和重点举措,绘制了农业机械发展图谱,为农机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二、加强研发创新,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为进一步提升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资源优势,成立省农机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重点开展农机科技发展战略性、关键性问题研究。结合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在19个产业体系增设农机专家岗位,围绕农机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近两年省财政拿出1500万元,聚焦绿色农业、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支持骨干企业开展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创新研发,目前已研制智能水肥一体化淋灌设备、履带自走式根茎类中药材收获设备等样机15种,为优质小麦、高端乳品、林果、中药材、食用菌、蔬菜、水产7个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提供农机化解决方案。 

   三、发展智慧农机,打造农机化发展新引擎按照精准、智能、物联的思路,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引入农机作业,推进智慧农机发展。省财政投入1300万元,谋划建设了农机智能化信息决策管理平台,实现农机作业、安全监理、试验鉴定等方面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分析和互联共享。累计投入1.22亿元,开展全程机械化智慧农场创建,打造精准变量施药施肥、高速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灌溉等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作业模式和服务典型。投入14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智能装备改造提升行动全省智能监测农机达到1.5万台,监管范围从单一深松作业向耕、种、管、收全环节延伸。年利用专项资金,开展自动驾驶和精准作业试点建设,打造2个无人农场,探索建立全程智慧农机作业标准和应用模式 

  四、强化政策支撑,夯实农机化发展基础。坚持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定位,不断创新思维,提升农机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效果。在农机补贴政策落实上全面实行辅助管理系统常年连续开放,补贴机具投档常年受理,制定《河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异常情形报告制度》并规范实施;开发补贴机具二维码和物联网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在推动农机报废更新上,建立报废更新补贴制度,组建政策咨询专家组,细化操作流程,实现报废旧机数量和受益农户双增加。在农机推广能力建设上,针对丘陵山区果园、中药材、设施蔬菜等特色作物机械化关键环节,组织开展5次大规模的省级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构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的农机推广新机制。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有效实施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吉林省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作为黑土地保护战略的政治任务,在全省46个重点县全面推进,今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将扩大到2800万亩。我们突出扛责任、夯基础、抓落实、重实效,保护性耕作呈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一、强化高位推动,精心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推进工作,将任务目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写入省委1号文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全力推动。一是健全政策措施。去年,国家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了《行动方案》《实施方案》,明确补助政策,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00万亩。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领导机构。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厅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推进落实。三是坚持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会议和调研时强调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粮食生产暨春季农业生产视频会议上,景俊海书记和韩俊省长对这项工作再次部署。 

  二、夯实基础工作,推动任务落实。2019年以来,我省保护性耕作面积每年增幅1000万亩。为推动任务落地落实,我们不断强化措施,夯实工作基础。一是超前谋划落实。坚持早计划、早安排,每年秋季印发文件,提前下达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县、乡、村,落实到地块、农户,让基层干部群众心中有数。二是加大示范引导。全省建设高标准应用基地60个、整体推进县市15个。今年整体推进县市总面积将达2000万亩以上;双辽、梨树、大安等县市适宜区域基本全覆盖。三是强化调研指导。每年组织人员逐县开展调研指导,走基层、访农户、查地块,深入实际听取群众意见,研究破解保护性耕作推广难点和生产实际问题。 

  三、规范技术模式,培育实施主体。推动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落地生根,把握技术是关键,培育主体是保障。一是规范技术模式。编写《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操作要点》《高标准应用基地建设规范》等技术文件,形成中、东、西部不同区域特点的免耕作业类型。二是培育实施主体。30个粮食主产县为重点,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累计投入省级资金10.9亿元,建设全程机械化合作社662个,这些经营主体已经成为推动落实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抓手、有力支撑和主力军。三是开展宣讲培训。组织农民讲师团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开展实战宣讲培训。采取微视频、网上直播等现代手段在线解读、答疑。去年以来开展直播37场次,直接受训60多万人次。 

  四、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装备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用足用好作业补助、农机补贴两笔钱,调动农民积极性。一是提升作业补助。几年来,除中央资金,我省累计投入省级补助资金4.73亿元,带动市县投入7600余万元,补助标准由平均每亩25元、30元提到40元,有力推动了保护性耕作发展。二是提升装备能力。采取中央资金足额补贴、地方资金累加补贴方式,加大牵引式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扶持措施,调动农户购机积极性,目前,全省牵引式免耕播种机保有量已达2.9万台。三是提升监测建设。投入专项资金635万元建设省农机化智慧云平台。全省15个重点县份组织安装信息化监测设备1.8万套,预计可监测面积2100万亩左右,明年将实现信息化监测全覆盖。

 

构建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奋力谱写农机安全生产新篇章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紧盯农机安全生产顽痼疾,着力查隐患、抓整改、补短板、强弱项,全省农业安全生产形势向好,农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比上年下降80%以上。 

  一、突出网格化,织密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网。培育推广镇村农机安全监管柳堡模式等典型做法,落实镇村农机安全属地管理责任,配齐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将农机安全生产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全省所有设区市、96%的县(市、涉农区)农业农村部门与网格化服务管理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实施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小网格解决农机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大难题,开创农机安全监管新格局。农机安全监管网格化,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10条经验做法之一2021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在全省推广实施 

  二、突出清单化化解变型拖拉机重大风险点。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农机安全专项整治重点任务和省农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聚焦农机行业4类市场主体,看牢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建立隐患清单和整改清单制度,实现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开发省级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信息管理系统,以信息化助推安全隐患整治精准化。2020年组织排查检查7468批次,排查隐患10062项。通过行政推动、严厉查处、报废补偿等多措并举,全省注册登记变拖全部清零,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突出规范化防范农机安全执法宽松软。全省组织铁牛卫士农机安全系列执法行动,开展农机安全宣讲、安全生产月活动,累计宣讲659场次。贯彻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与省公安厅联合开展运输用拖拉机载人等严重违法行为整治,全面禁止变型拖拉机上道路行驶2020年我省执法检查农业机械4.5万台次,查处各类违法行为5113起,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826起,收缴处罚金额30.3万元,实现各县执法处罚案件全覆盖。 

  四、突出制度化画大监管协同共建同心圆。研究省级农机安全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出台《农机安全生产协调联动制度》,形成粮食烘干等用油用气用电安全齐抓共管合力制定安全操作制度,开展农机质量调查,强化农机专项鉴定安全性能检测,将安全生产法律规定和标准规范贯穿到农机监管全过程。自主开发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管理系统,落实补贴政策,报废老旧机械2572台。省级财政农机保险保费补贴提高20%13.8万台农机投保政策性保险。构建省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农机安全生产与资金项目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选树农机安全示范服务组织典型,5个设区市、54(市、区)被确认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县。 

  五、突出全员化激活农机安全监管新动能。以实施基层农机人员培训项目为抓手,组织省市县镇村五级农机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省级举办村农机安全协管员师资培训班,遴选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培训1.7万人次。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省选拔赛,以赛促训,在全国大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900万元,实施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提升建设项目。修订《江苏省农业机械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多层次农机事故应急演练,成功承办全国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活动。 

 

加强政策创设 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强政策创设,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省农机总动力超680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果菜茶、畜牧水产等机械成为农机装备新的增长点 

    一、培育作业主体,农机社会化服务释放新动能。一是加大政策支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政策,与省自然资源厅出台文件,加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用地支持力度。全省共安排资金5360万元,支持创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86家。二是创新发展模式。省政府印发《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制定《安徽省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充分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推介发展典型,开展托管式、订单式作业服务,组建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全省农机合作社5647个,农机社会化服务收入达538亿元。三是开展生产托管。亳州等地通过以地定机、以机定人的管理模式,实现农机作业托管全覆盖,有力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二、优化补贴政策,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增强新活力。一是高效便民服务。推广补贴APP、补贴系统不间断开放、常态化开展投档审核等方式,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实行补贴信息、资金使用进度实时公开,申请受理和资金兑付限时办理,补贴办理时长缩短了10个工作日。全年受理补贴申请15.6万台套,拉动社会投入41.7亿元。二是加强实施监管。在全国首次试点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开展补贴政策调整和企业自主投档产品等评审评估率先出台省级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违规经营行为处理规范。制定《安徽省农业机械专项鉴定大纲管理办法》,完成11项专项鉴定大纲制修定。三是突出精准施策。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发展机械成为新的增长点,智能化数字化农机呈加快发展趋势,目前全省已有3万余台机具安装智能终端设备。 

    三、突出绿色高效,农机全程全面发展形成新格局。一是推广先进技术。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每月调度工作进展。举办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编印《安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读本》,形成小麦等7种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省财政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全程机械化示范片建设和农机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是推进全面机械化。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作为高标准农田实施重点,打造以茶叶、山核桃为代表的多个山区特色农产品优势样板区,加快果菜茶、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产业的农机装备和技术应用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各地聚焦主要作物、重点产区、关键环节,加快补齐短板、集成模式、提升质量,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技术引领、典型示范,全232个县区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县命名。 

    四、强化变拖整治,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强化工作推动。树牢安全意识,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落实三个必须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连续多年获省政府表彰。二是强化变拖整治。与省公安厅、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每月编印变拖专项整治工作简报,半年开展一次全省通报。主动协调公安交管部门开展道路联合执法,重点整治变型拖拉机违法违规行为两年期间变拖数量减少9台。三是强化示范创建。各地以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全省已创建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市3个、示范县46个。

 

精准施策补短板 突出重点保安全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江西省高度重视水稻机械化种植,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助力粮食稳产增产保供这一目标,深入开展水稻机械化生产补短板、推全程、增智能、提质效等工作,着力在降成本、熟技术、育主体、练机手上下功夫,不断补齐水稻机械化种植短板,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十三五期间,我省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提升18个百分点,2020年末,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预计达81.3%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降低农户购机用机成本。针对水稻育秧环节投入大的问题,2019年至2020年,我省整合资金1.0272亿元开展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并推动育秧中心开展商品化育秧、合同化插秧服务,既减轻了农户育秧环节成本,又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了坚实保障。针对农户购置高速插秧机、有序抛秧机投入大的问题,我省在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统筹资金对农户急需的高速插秧机、有序抛秧机,按中央财政补贴额的30%进行累加补贴。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将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资金重点向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补贴倾斜,省级文件明确将工厂化育秧、机插秧或机抛秧环节纳入托管服务补助范围并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加强技术攻关,熟化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一方面,针对普通机插秧相比人工插秧、抛秧缓苗期长的问题,我省自2016年起,引入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并在多地试验示范。202011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在我省对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进行了测产,效果明显。今年,我省在原有基础上,安排了500万元专项资金,扩大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水稻机插、有序抛秧、侧深施肥、秸秆粉碎还田等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共建成94个水稻生产绿色机械化示范基地,熟化推广了一批----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同时,组织开展百万农机闹春耕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农机现场作业演示活动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带动各地开展现场作业观摩、技术培训200余场。 

  三是加强机械化育插秧服务主体培育,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研究制定《江西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办法》,并将其纳入《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小农户买不了机用得到机等问题。研究制定《江西省水稻育(供)秧中心建设规范》,成立水稻工厂化育秧联盟和水稻机械化栽插技术团队,公布省级农机一线土专家57人,培训了1049名农机合作社带头人,为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去年早稻收割的关键时期,我省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洪涝灾害,全省农机化系统积极行动,组建了26个农机应急小分队,调动1万多台联合收割机、2000多辆拖拉机,联系1200多家稻谷烘干场负责人,奔赴抗洪救灾一线开展洪前抢粮,在最关键的两天时间内抢收了100万亩的早稻,尽最大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四是加大农机操作能手培训,切实解决机手短缺等问题。强化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用好科教技术培训专项,制定年培养1万名农机作业能手和农机维修能手工作方案,切实解决基层机手短缺的问题。联合省内农机专业的四大高校,培训一批能熟练操作农机具的学生,确保在农忙时能为农户提供机械操作服务。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增设农机专业,培训一批高素质、懂技术、善管理的基层农机技术带头人。  

    

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高地 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装备支撑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农机领域立足原材料、科技研发、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等基础和优势,着力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补齐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装备支撑。 

  一、高位推动形成合力。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调研农机生产企业,省政府4次专题研究农机工作;明确将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列为制造强省的建设内容,分管副省长任链长;积极争取将打造农机高地列入部省共建内容。二是建立推进机制。省农业农村、科技、工信、发改、财政等部门和农机企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工作专班推进农机产业链发展。三是强化绩效考核。省委一号文件重点部署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省政府将打造农机高地作为实施六大强农行动重要内容列入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事项。 

  二、突出智能发力制造。一是建立长沙农机研发中心。成立由中联农机牵头、省内农机企业参与、省直单位和高校提供支持的长沙农机研发中心。近年自主研发了履带拖拉机、自走式旋耕机、有序抛秧机等30多种适合南方水田和丘陵山区应用的先进机具。下一步将聚焦粮油、果蔬、畜禽等优势产业,努力攻克农机通用底盘、变速箱、传感器等关键共性和卡脖子技术。二是打造农机制造基地。重点建设了中联农机汉寿县制造基地和双峰县特色农机制造基地,统筹推进长沙、衡阳、岳阳、益阳、郴州等区域农机产业集群发展。在双峰县永丰镇打造省级农机特色小镇。三是建链补链强链。指导全省148家规模农机企业抓好配套供应链建设,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难点,生产质量可靠、智慧智能、外观精美、适地性强的零部件和整机,力争到2025年,农机全产业链主营收入逾500亿元。 

  三、聚焦短板力推应用。一是补上水稻机械栽植短板。连续两年,中央财政社会化服务资金安排7500万元、省财政安排1.1亿元开展水稻机插、机抛秧作业补贴,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二是补上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用好改机适地试点政策,加快机具研发推广。选择部分县,开展石灰精量撒施治理受污染耕地作业补贴试点。大力改进推广百合、芥菜、藠头收获等机械。三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片区。坚持在改中用、在用中改,促进机具向先进适用、智慧智能方向发展。在洞庭湖片区、湘中南丘岗片区、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探索建设数字农场、无人猪场、智慧渔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农机应用相融合。联合罗锡文院士团队在望城区建设的双季稻无人农场于410日启动运行。 

  四、加大支持务求实效。一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落实购置补贴综合补贴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和农户购机贷款贴息。及时将研发改进成熟的新设备设施纳入补贴,并适当提高补贴比例。二是加大省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去年安排研发创新奖补资金2600万元,从今年起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支持农机创新研发。省工信、科技等部门将单列农机装备发展资金,支持农机企业生产重要零部件和车间技术改造升级。三是强化科技支撑。3年内拟引进100名机械、电子、液压、信息、农艺等领域知名专家,组建智囊团。加强在湘高校和科研院所农机学科、试验基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专利保护,营造农机装备创新研发与应用的良好环境。 

  

推进养殖机械化 助力打赢畜牧业稳产保供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畜牧产品是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食物来源。广东是人口大省,又是供港的桥头堡,畜牧的稳产保供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的有关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畜牧养殖机械化,畜牧业恢复生产、打赢稳产保供战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扎实推进畜牧养殖机械化。是加强装备研发,提升供给能力。推动完善畜牧养殖机械化生产体系,培育科研生产主体,围绕畜牧生产全过程需要的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开展科研创新,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处理、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智能化等装备的研产。形成了近50家的畜牧养殖机械科研生产群体,智能饲喂、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技术研发国内领先,一批成果获得省、国级奖项,高效瘦肉型种猪智能测定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产品已基本覆盖畜牧养殖全程的需要,有机可用加快向有好机用发展。二是强化主动服务,增强政策支持。推进机械化与畜牧养殖协同发展,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应对疫情、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时期,将生猪养殖所需的机械装备悉数纳入补贴范围,实行优先补贴、应补尽补,2020年生猪养殖机械补贴超过1000万元。加强试验鉴定能力建设,开设绿色通道,对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机械装备实行优先鉴定,两年来完成相关试验鉴定超过100项。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培育示范典型。加强行业指导组织农机化和畜牧养殖专家,制、编《广东省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广东省畜牧养殖机械化推荐模式》和《广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模式》等。强化产研推用合作联动,积极推动自动饲喂、环境监测、粪污处理等机械装备加快普及,大力培育新模式新典型高床发酵养殖、多层楼房养猪畜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成为养殖机械化的新样板东瑞模式(高床发酵型生态养猪)入选2020农业农村部畜牧养殖机械化典型案例 

  二、畜牧业稳产保供取得实效。一是生产强势恢复,市场供给保障有力。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生产全过程,为恢复产能、保障供给赢得了时间和空间。2020末,生猪存栏量1767.3万头,比增32.5%恢复到2017年末的83%,高于国家下达的任务;全年生猪出栏2537.4万头,自给率72%高于国家对主销省份的要求。畜牧业产值1866.58亿元,肉类产量400.99万吨,全国第八家禽出栏13.74亿只,居全国第二。二是机械化加快提速,推动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机械化全面融入产业发展,个别环节取得重大进展,整县推进粪污综合利用,全省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4%,居全国前列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机械化装备配套率达到98.6%传统养殖加快向机械化转型,规模化养殖实现机械化并加快向全程推进,新改扩建978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省畜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38%,增幅创历年新高。机械化推动畜牧业规模化,全省畜禽养殖规模比例达71.7%201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三是新模式新技术深度结合,加速机械化转型。高床发酵养殖、多层楼房养猪、畜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新模式成为稳产保供新的增长点。一大批高床发酵养殖模式成功复制落地,30多个多层楼房养猪项目和19个省级畜牧现代农业产业园相继开工,推动新技术与新模式深度结合,集成了机械化生产、智能化控制等要素,贯穿产业链全程,引领畜牧养殖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加速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   

 

五良融合为牵引 破解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瓶颈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四川省坚持以“五良”融合为牵引,破解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瓶颈,取得积极成效。

  一、坚持引育结合,突出良种,推动作物品种与装备相互融合。将“宜机化”纳入省级园区建设的重要指标和种质资源鉴定、新品种选育的重要考核目标,三星级以上粮油园区良种覆盖率不得低于90%,两年内筛选“宜机化”品种近100个,重点推广50个。出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连续5年每年安排5亿元,推进“五良”融合率先在园区落地。广元市朝天区建设“五良”融合蔬菜基地20万亩,引导100余家经营主体统一使用“宜机化”新品种30余个,带动园区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二、坚持机艺融合,突出良法,推动经营方式与装备相互统一。建立机艺融合标准体系,规范作业标准和农机产品设计,制定发布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30余个。南充市仪陇县推行丘陵山区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作业机械化、精准化“六统一”。绵阳市制定推广麦+稻、麦+玉、油+稻等一体化技术路线、作业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10个。达州市开江县以农机化为支撑,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稻渔综合体养殖模式,探索了丘陵地区米袋子与钱袋子“两手抓、两手硬”的成功经验。

  三、坚持“以地宜机”,突出良田,推动农田建设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制定《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农业装备指南及考核标准(试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等宜机化标准,推进农机、农田、农道、农灌相互融合,每年建设“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400万亩。2021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1亿元,重点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特色产业带丘陵地区,启动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按照每亩1000元、1500元、2000元补助标准,推动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2021年,计划改造10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区30个,农机作业通达率达到100%。

  四、坚持“以机宜地”,突出良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深入落实彭清华书记在2021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开展以“五良”融合为牵引的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行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补短板工作组,邓小刚副书记牵头农机装备“补短板”小组。成立丘陵山地现代农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协同创新机制,每年从现代农业工程中切块资金500万元设立薄弱环节机械化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项目,开展丘陵山区“缺门断档”农机装备“揭榜挂帅”。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机购置补贴综合奖补试点,在2个丘陵山区县开展“以机适地”试点,将农机装备纳入首台套政策支持范围。

  五、坚持创新引领、突出良制,推动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规模经营相适应。制定《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由农机、农建、种业等10余个部门参与的“五良”融合联系会商工作组,由分管农机工作的厅领导任组长,每年召开一次以上联系会商会,研究解决“五良”融合重大项目统筹、重要事项协调,形成了“十牛”促“五融”的工作格局。制定《四川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发展指引》,大力推广“两主体+四中心”服务新模式。支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机械化“1+1”融合机制,2020年认定“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0个,筛选“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典型案例20个。

 

规范操作 严格管理 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0,新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坚持规范操作严格管理,创新完善便民利民举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强化政策规定落实,推进补贴实施进度。2020年国家安排我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377亿元,累计实施补贴资金21.14亿元,资金实施比例225.45%。我区认真落实四个全面实行实现了补贴工作年度无缝链接,保证了农生产急需的机具及时办理购置补贴。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大手机APP补贴申请力度,APP申补占比达45.36%农民实现无缝”“随时申请;对因疫情造成补贴产品证书到期被系统自动封闭的情况,统一将有效期延长半年,确保办理补贴不受影响。继续开展南疆地区差别化补贴试点,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是调整完善补贴范围,规范优化操作程序。在保持补贴范围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对机具补贴额一览表进行调整完善,优化补贴范围,稳定政策预期为解决补贴资金兑付慢的问题,重新修订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基本程序,进一步简化操作程序,严格时限要求。加补贴机具核验,全区89个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均制定完善了补贴机具核验制度。树牢农机试验鉴定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核心技术支撑地位,将二者一体化研究部署,严肃纠正了相关农机产品鉴定证书变更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有效扎紧了政策的篱笆,确保补贴政策规范公正实施。 

  三是强化监管能力建设,规范补贴市场秩序。认真落实补贴违规经营行为处理有关规定,采取主动检查、深挖举报投诉线索、展开倒查等方式,严查严处经营违规行为。共调查处理4补贴违规经营案件,暂停2家企业经销资格和6个产品补贴资格,取消8家企业经销资格4 个产品补贴资格,取消27购机者享受补贴资格。79家投档违规企业进行集体约谈,结合整改情况,取消44家企业82个产品补贴资格。制定《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全面实行省际联动,对在其他省违规经营被采取暂停补贴以上处理的132生产企业,我区积极响应,直接、同等采信处理决定,真正使违规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罚,维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严肃性。 

  四是抓实反馈问题整改,提升政策实施成效。高度重视农机购置补贴反馈问题整改,以整改的实际成效提升政策实施水平。针对2019年延伸绩效考核和2020年部级督导反馈的问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实行清单管理和月调度机制,采取购置补贴项目稽查、异常情况调整分档及补贴额、补贴电话抽查、县级补贴信息公开专栏检查、补贴与监理系统数据对比分析、违规案件全流程分析引入K值优化轮式拖拉机分档参数等系列工作举措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工作推进到位、成效巩固到位。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规范高效实施促进了我区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13%,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率达70%。积极应对国际风险挑战,通过兵地联合,大力推进棉花机采跨区作业,新疆(含兵团)棉花机采率达到75.5%,其中,地方67.48%采棉机保有量5860台。以钵施然、铁建重工为代表的本土采棉机生产企业快速发展,整地、播种、植保、残膜回收机械生产相关企业100余家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加速推广应用。